2016年 3月25-26日,本刊 “‘中华德文化研究’特色栏目策划与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文理学院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和《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光明日报》等报刊杂志的知名专家、学者20余人应邀与会,就办好特色栏目、提升栏目水平及 “中华德文化研究”相关学术问题展开了研讨。湖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魏饴、副校长龙献忠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分别主持会议。

在特色栏目策划环节,与会专家主要围绕栏目定位、选题策划、期刊及学术评价等问题进行研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原主编龙协涛教授在题为《坚持学术自信,提升专题栏目水平》的发言中,回顾了高校学报名栏建设十年历程,分析了当前期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指出争创名栏一定要坚定符合学报实际的“四个自信”:对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政策的自信、对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办学术专题栏目符合当前学术文化发展大势的自信、对办专题栏目已达成广泛共识的自信、对特色专题栏目高成长性的自信。

龙协涛教授发言
《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做了题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之维》的发言,认为编辑在选择稿件时,应对文章做元思考:看文章有没有创新、有没有很好的论证和表达。《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总编辑姚申在题为《“中华德文化研究”与名栏建设》的发言中指出,办好特色栏目,要正确处理好窗口与平台的关系、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办好特色栏目与促使栏目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应建立栏目主持人制度,经常召开学术会议,在有影响的传媒上进行广泛宣传,通过新媒体、数字化平台与作者和读者双向互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党委副书记李明霞就《复印报刊资料的选文标准》做了发言,认为“中华德文化研究”开栏已有6年多,发文90余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学界、期刊界、社会上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离名栏建设的目标越来越近了;“中华德文化研究”栏目与复印报刊资料的相关专题《伦理学》《中国哲学》《文化研究》《精神文明导刊》联系密切,今后应多立足现实、服务时代,避免栏目文章的学术性太强、太专、过于小众化,而与大众的需求产生距离。《光明日报》理论部主编曹建文在发言中指出,名栏是学术期刊竞争力之核心,办好特色栏目要善于发掘选题,既要着眼于地方特色,又要有宏阔的视野,并与现实和当下紧密联系起来。
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联络中心理事长刘传红做了题为《名栏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发言,对“名栏工程”建设进行了简要回顾,介绍了名栏联络中心的工作思路。就如何建设好特色栏目,他认为有“十要”:栏目设置要体现大学优势与特色;栏目边界要相对明晰,自觉抵制诱惑;栏目编辑要编研结合;栏目稿源要瞄准“四重”(重点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基地、重点项目);栏目作者要各年龄段齐上阵;栏目体量要避免小版面运作;栏目特色要三方认可(学界、期刊界、政府);栏目服务要全过程跟踪,润物无声;栏目品牌要做到“七你”(首先想到你、常常问候你、开会邀请你、发言总有你、活动听从你、荣誉授予你、课题交给你);栏目宣传要“四见”(见到刊、见到数、见到夸、见到人)。教育部“名栏工程”入选期刊联络中心秘书长周丽萍做了题为《树立学术自信,持之以恒办好特色栏目》的发言,指出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已成为学术期刊界的流行语,作为普通本科高校学报应依托数据库提供的平台,持之以恒地苦练内功,在选题、可持续发展、学术交流与沟通等方面下功夫。
在学术研讨环节,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唐凯麟教授、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建良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龚天平教授、江苏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延斌教授、《湖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主编蓝甲云教授、《湖南科技学院学报》主编张京华教授、河北大学孟丽博士等专家、学者先后发言,就“德文化”的内涵与外延、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研究现状与前景、研究思路与方法等展开了探讨。

唐凯麟教授发言
《武陵学刊》执行主编张文刚教授在小结发言中对专家们的光临指导表示感谢,认为这次会议内容丰富、气氛热烈、探讨深入,体现了专家学者们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深厚的学养和关注时代与现实的情怀。这次会议对我们办刊和特色栏目建设是一种激励,更是一种期待和召唤。我们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使刊物更富有特色和个性,使特色栏目更有生命力和广泛持久的影响力,应对办刊新环境、打造名栏名刊,为推动编辑出版创新和学术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